米奇總編開講:出書必須知道的三件事

出書為自己的經歷或專業做個紀錄,是很多人都有的夢想。在跟客戶進行諮詢的時候,發現可愛的客戶們會有一些迷思:

「出版社是不是選有名一點比較好?」
「我要怎麼鋪貨到實體書店,大家看到才會買?」
「怎麼寫出大賣熱銷的內容呢?」

以下米奇總編,就自己的經驗來解釋,為什麼這些都是迷思。

出版社是不是選有名一點比較好?

根據國家圖書館最新的《109年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》,台灣的出版社共有4694家,在這當中要排名多前面才算有名呢?

你可能想說,「大家都聽過的,就叫有名啊!」不過在高度專業化與興趣分化的現代社會,對我來說的「有名」,可不等於你的「有名」。(突然想到什麼棋盤、稿紙、綠豆糕的,咳,透漏年紀了)

例如:知名獨立出版人陳夏民先生的「逗點文創結社」,在編輯界相當有名,但一般消費者(尤其不是文青的人們)可能完全沒聽過。又或是出版《做工的人》的寶瓶文化,主題與作品皆相當具有能見度,卻不見得每個買書的人都會注意到,出版社是「寶瓶文化」。

沒錯,你仔細回想一下。
你會因為出版社而去買書嗎?還是因為某個主題而買書的呢?
除了我們這種苦命編輯為了做市場調查外,會挑出版社買書的人,應該幾乎沒有吧。

以為出版社比較有名,就能帶動銷量這件事,真是個天大的誤解啊。再大的出版社,裡面的書銷量也是有高有低的,每個編輯都為了能推出下一本暢銷書而費盡心力。如果光是靠著出版社光環就能躺著賺,編輯們也不用那麼累了。

不可否認,成為大出版社的作家,能見度跟社會影響力都跟著提高。但是,你有發現嗎?大出版社挑選的作家,第一一定有經營個人品牌,第二一定有固定粉絲流量,第三一定有他不可取代的專業或特殊經歷,第四一定有當下的話題性。

如果你真的真的非大出版社不嫁,米奇總編建議你,請用吃奶的力氣長期經營個人品牌,想辦法把自己的影響力跟號召力放到極大,或是讓你的獨特性或專業被世人看見,才有辦法吸引大出版社看上你的市場潛力喔!

我要怎麼鋪貨到實體書店,大家看到才會買?

人客啊,你還記得自己上一次到書店是什麼時候嗎?
上週?上個月?還是有點久不記得了?

你知道「誠品」跟「蔦屋」賣的不是書,而是質感生活用品和咖啡嗎(誤)
你有注意到獨立書店一家又一家在疫情中倒下去了嗎?
你有發現「博客來」越來越像pchome的版面,送的優惠券都變成特定商品折價券嗎(欸,這好像沒誤?)

米奇總編想跟你說,大家去書店,都是去看白書,少有人是去買書的。
就算你在現場翻到想買的書,是不是也會第一時間用手機查博客來的售價多少?(米奇總編也會,所以我不是要獵巫,你放心蛤)

於是,我再問問你,你是真心想鋪貨到實體書店嗎?你鋪書到實體書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?
你是不是覺得,書放在書店裡才會有人買?
但從前面為你解析下來,實體通路根本不符合現代人買書的習慣,跟書賣得好不好也沒什麼關係。

想要自己的書大賣,比起通路,你更該考慮的是出書定位及廣告方式。
這邊礙於篇幅關係,米奇總編先不囉嗦,簡單建議你,回想一下自己上次買書的經驗。

「你怎麼知道那本書的?」
「你為什麼想買?」
「你又是用什麼方式買的?」

把這三個問題套回自己的書本上,想一遍,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了。

怎麼寫出大賣熱銷的內容呢?

去年底在桌上型日曆市場,出現了一個銷售額的天花板——唐綺陽老師的《共時曆》創造了兩千八百多萬元的營業額,絕對配得上「爆賣」這個詞。

這是因為桌上型日曆非常受歡迎嗎?還是因為主題是人人都愛聊的星座呢?
不不不,當中最大的主因,當然是因為作者是唐綺陽啊啊啊啊啊~

唐綺陽出道超過二十年,近年更深耕「自媒體」。例如,粉絲專頁《唐綺陽占星幫》、Podcast 《唐陽雞酒屋》、YouTube 《唐綺陽官方專屬頻道》會員頻道、《唐綺陽官方專屬星盤》的付費星盤工具等等。這些為她帶來了極高的粉絲流量,同時,背後也暗藏著龐大的經營成本,及她本人與團隊的投入付出。

亦如呱吉為「走鐘獎」獻唱的主題曲《流量密碼》,是的,要大賣你需要抓到流量密碼。但是出書並不像做抖音或YT影片,說變就變,要改就改。基本上書一旦出了,就擺在那邊了,每個修改都是新的成本。因此,你要抓的不僅僅是流量密碼,更是那種「鑽石恆久遠,一顆永流傳」的密碼。(哎,我又透漏年紀了)

想要大家都來買你的書,你得寫一本大家都需要的書。

更重要的是,請先定義好「大家」是誰。
絕對不可以是你的爸爸、媽媽、阿嬤、三舅公、樓下王阿姨、大學同學、公司同事這些人。
他們必須是陌生,而且會對你產出的內容感興趣的人。

當你能做到這件事,然後封面與排版的設計不要太節省/太傷眼,加上有效的廣告策略,雖然不一定能大賣特賣,但做到「長銷」是一定沒問題的。

爆品這種事情,除了看功德還要看人品,客戶的心思比前女友還難掌握,我們先別強求了吧。 踏踏實實地出本好書,對社會做出貢獻,一定會遇到懂得欣賞我們的真愛,你說是嗎?